LOT 0101 草间弥生(b.1929) 1996年 南瓜及手表 综合材料
Viewed 1661 Frequency
Pre-bid 0 Frequency
Name
Size
Description
Translation provided by Youdao
17×17×6cm;23×3cm
签名:Yayoi Kusama |附草间弥生工作室出具之注册证书||来源:亚洲私人收藏||草间弥生于1941年患上神经性视听障碍,眼前的世界彷佛跟她隔了一层斑点状的网。她时常看到浮动着的圆点,于是便开始画这些斑点—逐渐地,圆点成了她作品中的标志性图案。「圆是平面的,且没有活力;而圆点则是立体的、无限的。而且,圆点还象征着生命—月亮、太阳、星星是由数亿颗圆点构成的。这是我最核心的哲学。我通过圆点构成的和平在我的心灵深处生发出对永恒的爱的憧憬。」|南瓜亦是草间弥生创作中的重要主题,其中也充满了她个人的情感。1977年草间弥生因病情加重而回到日本接受治疗,白天于工作室进行艺术创作,晚上则回到疗养院休息。《南瓜》系列便是这一时期出现的重要作品。她曾说道:「南瓜是人类生存的粮食,在战争年代,由于食品不足,我吃过很多南瓜。当时我家里就种了许多南瓜。我看到这些南瓜有一种亲近感,我就用南瓜画了许多作品。很多人通过对我画面的亲近感,看到一个新的世界。」 草间为南瓜迷人讨喜的形态而深感着迷,被其朴实的外型和精神特质所吸引,虽然日本人时常以南瓜来比喻人的样貌丑陋,但是草间却觉得南瓜很可爱,其憨厚的形象能够给人以精神的安宁。艺术家在创作中既结合了梦幻的图案,亦以真实的事物为载体,为「南瓜」这一看似普通的果实注入了一股生动而鲜活的力量。在作品《南瓜》中,明黄色与黑色形成对比,配合密集的圆点图案,营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与节奏,直接引起观者的共鸣。||「地球只是无数个圆点里的其中一点……我们要在圆点之间忘记自我,在不断演进的永恒里舍弃自己。」||—草间弥生||草间弥生之大名在当今艺坛无处不在,称其为日本最重要的在世女艺术家也毫不夸张。一枝画笔加上她妙想天开的思维为艺术发展注入生气,带动波普、抽象、表现、极简和情感主义的演进。草间弥生是亚洲当代抽象艺术的代表人物,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钻研这主题,至今不懈创新,曾与安迪•沃荷、乔治•西格、唐纳德•贾德、克莱斯•欧登伯格等二十世纪后期最当红艺术家平起平坐。时至今日,她的名声更加响亮,成为当代艺坛的砥柱人物。年届八旬的草间弥生依然精力饱满,不断创作,美益求美,引人入胜。||草间弥生近年来在世界各地广泛举办名为「Yayoi Kusama:A Dream I Dreamed」的个展,包括了其逾百件近作,于2013年在南韩大邱美术馆隆重揭幕,随后于多间亚洲顶尖艺术机构巡回展览,包括上海当代艺术馆、首尔艺术殿堂及新德里现代艺术博物馆。此外,她曾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及惠特尼美术馆办展,巴黎庞毕度中心也为她举办了数个展览,如此广泛而丰富的展览经验证明草间弥生的作品深得各方人士赏识。||南瓜是其作品中最经典的图像,鲜艳明黄、布满圆点,还有背景中的网状图纹,它们形成草间弥生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多年来不断重复创作,逐步改进,登峰造极。草间弥生于1940年代末在京都市立艺术大学接受传统日本画训练,当时就曾经绘画南瓜,但之后并没有正式出现在她的作品中,到了八十至九十年代,她研究了几十年的圆点图案已臻成熟,才重新将南瓜加入作品,当时的代表作之一是镜房立体装置《镜室(南瓜)》,在镜子的来回反射下,形成一个无垠的南瓜田。这件作品更是其1993年在威尼斯双年展参展时的重要一部分,放大了的南瓜也成为许多户外场所的巨型雕塑,当中包括福冈县立美术馆于1994年的委托作品,南瓜在草间弥生创作中的地位毋庸置疑。||「重复」是草间弥生作品中极具代表性的特征,从1958年的《无限网》开始,「迷恋」一词成为其作品的重要概念,她「迷恋」于不断重复最微小的细节,远超眼见的表像。草间弥生回顾自己的重复与迷恋,提到她的技法「与(盛行于纽约的)抽象表现主义之情感空间彻底相反」,事实上,她那种揉合自身经验的反传统绘画风格源自其精神疾病,艺术是她透过「忘却」去对抗恐惧的方式。她说:「艺术家一般不会直白道出他们的内心状况,但我直接把自身问题和恐惧当作创作题材……我不断将图案重复再重复,直至我完全沉浸在整个过程为止。我将之称为忘却」。||「重复」除了是草间弥生击退恐惧的途径外,也是波普艺术的重要特征,罗伊•李奇登斯坦和安迪•沃荷等艺术家也在自己的知名作品中用上这种手法,探讨流行文化。李奇登斯坦重复通过漫画形式呈现社会的某些方面,而沃荷则借复制对消费主义表示认可。||「忘却自己吧!」这位「圆点女王」在1968年一场艺术展的宣传单张上如是说。「自我毁灭是唯一的出路—不过,自我毁灭过后便是重生,新生命和宇宙其他事物都达致统一、和谐和快乐的状态。」 以上关于「自我忘却」的宣言模糊了死亡与重生的界线,极能代表草间弥生的艺术历程。||1957年,时年28岁的草间弥生抵达美国,不久便正式移居纽约。两年后,草间在纽约Brata画廊举行个展「纯色执念(Obsessional Monochrome)」,其中便有五幅「无限的网」画作。展览在纽约画坛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这些作品受到了Donald Judd的大力赞扬,他还买下了其中一幅。使草间在纽约首获注目的系列作品《无限的网》,其创作灵感亦是源于自小困扰着她的幻觉问题。出生于日本长野富裕家庭的草间弥生,童年时期父母情感破碎,在难以承受的精神压力下,她患上神经性视听障碍—「身边出现薄纱一样的灰色帐幕将我盖住」,亦开始出现幻觉。这些网状组合,类似于植物枝干内部的纤维结构,为她提供了早期绘画生涯中单一元素重复组合的创作素材。||1977年草间弥生的病情加重,无奈离开美国,回到日本住进了一家精神疗养院,接受精神官能的强迫性治疗,从此一住便是三十多年。直至1993年病情好转,草间才重出艺坛,独自代表日本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从而确立其国际地位。本次上拍的《无限的网》正是创作于1993年这一重要转折点,延续了草间弥生1960年代「无限的网」之概念,亦于1980年代的风格特征基础上有所发展。画面构图没有起始、终点与中心,黑色的线条勾勒出疏密相间的网格。多重线条的拼组在网线之间形成不同形状的空间组合,为单调的二维画面增添了一定的节奏性与立体感,似乎在画面上形成了一种无限繁殖、律动着的有机体,张力十足,使观者的视觉体验无限膨胀,远远超出了画面的边界。||「可以说我中了重复和结集这些图案的魔咒。我创作的网不断扩大,已经超越我的想象和画布的空间,渐渐覆盖墙壁、天花板,最后覆盖了整个宇宙。我一直沈醉于这份迷恋当中, 看着自己对添加和重复图案的痴迷。」看似冗长而乏味的创作程序,既是对艺术家逻辑推演能力的考验,亦反映了其对于细节的重视—每一处网格均一丝不苟,用心描画,同时也向观者证实了这是其创作于美学层次上更成熟的表现。而对于草间弥生本人来说,描绘这些图案已成为自疗与重拾年轻活力的方法,也是其对心魔妥协的尝试。
Preview:
2018年10月1日-2日
Address:
香港JW 万豪酒店三楼 宴会厅(香港金钟道八十八号太古广场)
Start time: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You will be qualified after paid the deposit!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for this session.
Bidding for buyers is available,
please call us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Our hot line is400-010-3636 !
This session is a live auction,
available for online bidding and reserved bid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