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1198 王 鐸(1592-1652) 臨晉唐諸家帖冊
Viewed 1403 Frequency
Pre-bid 0 Frequency
Name
Size
Description
Translation provided by Youdao
約23.1 × 13cm約0.3平尺(19開37頁)
冊頁。水墨綾本。款 識:己卯三月廿四日,臨爲義章家藏之深居之室,勿使人見也。王鐸年四十以上筆。 鈐 印:字覺斯(白)、西雒王鐸(白) 題 簽:王覺斯書法。壬子新夏重裝,犁硯題籤。鈐印:犁硯(白) 藏 印:南華軒(白)、龍眠坦老今號醒翁(朱)、所習(朱)、淄林(白)、師臣氏(朱)、王廷寶印(白)、周兓就借觀一過(朱)、亮公之印(白)、箕山狷者喬氏鹿士雲漸氏暴書(朱)、王颺昌印(白)、子予氏(朱)、徐惺之印(白)、冀齋(朱)、公恿氏(朱)、劉體仁印(朱)、山陰齊鎮長貞氏書畫(朱)、康小范氏(朱白)、昊羽氏(朱)、王邦淥(朱)、昌祚(白)、漣漪(朱)、閻玟私印(白)、琅琊王士福貽氏字曰阮亭(朱)、晦中(朱)、鄭爲光印(白)、陳祚明印(白)、胤朝(朱)、胡大定印(白)、毛逵之印(白)、一字曰邵村(朱)、方亨咸印(白)、懷師氏(朱)、王與襄印(白)、西泠周憲文逸增暴書(朱)、諱振印(朱)、戴玉縉(白)、雲檠(朱)、溪金氏(白)、世珍(朱)、方拱乾印(白)、吳正治(白)、匡左(朱)、宛平學士李昌垣長文氏書畫(朱)、白賢(朱)、寒齋(朱白)、蘧林(朱)、胡在恪印(白)、念篙(朱)、劉藻(白)、許承家師六氏印(白)、曹溶之印(白)、潔躬(朱)、胡文學印(朱)、圖南氏(白)、貝丘畢際有載積氏之印(朱)、龍眠方孝標以字行一字曰鐵鶴(朱)、杜漺之印(朱)、湄邨氏(白)、程光禋印(白)、孫廷銓印(白)、吳國龍印(朱白)、訥公(朱)、吳雯清印(白)、柱丁史魚山氏(白)、紫軒一字紫璇(朱)、楚澴川程雅端白氏清溪字暴書(朱)、王士祿印(白)、山樵(朱)、程(朱)、可則(朱)、程邃(白)、穆倩(朱)、所(朱)、寶(朱) 鑒藏家簡介:王廷寶,清代名藏家,康熙七年(1668)王廷寶從吳其貞手上購入《剩山圖》等古畫24幅,合裝成册。 王颺昌,清戊戌進士,山東高密人,康熙九年(1670)任清國子監漢司業。 劉體仁(1617-1676),字公勇(原字爲左甬右戈),公恿、公勈,號蒲庵,明末潁川衛(今安徽阜陽阜南縣,明設潁川衛,衛所在今阜陽,隸屬河南都指揮使司,軍籍,世襲)人。 胡大定(清),清初平凉名門胡氏,父胡廷佐、胡大定皆出仕爲官,都官至五品,且其家與周邊名門大族多有姻親關係,尤其是與封疆大吏慕天顔家族兩代聯姻。清順治十五年(1658)進士,兵部員外郎,平凉人。 方亨咸(清),字吉偶、吉儒,號邵村、邵村,南京安慶府桐城縣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方拱乾之子、方玄成之弟、方章鉞之兄。順治丙戌舉人。順治四年,登進士,授刑部浙江清吏司員外郎、後升任刑部郎中,順治十五年,任陝西道監察御史。 方拱乾(1596-1666),名若策,字肅之,號坦庵,江南桐城縣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詩人、學者。 戴玉縉(清),福建道監察御史。 吳正治(1618-1691),字當世,號賡庵,湖廣武昌府江夏縣(今湖北省武漢市)人,籍貫南直隸徽州府休寧縣,清朝大臣。順治六年(1649年)進士,爲翰林院編修。歷任道員、按察使、工部侍郎、刑部侍郎、兵部侍郎、禮部尚書。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月,爲武英殿大學士,作爲《重修清太祖實錄》《三朝聖訓》《大清會典》《大清一統志》《平定三逆方略》總裁官。 李昌垣(清),字長文,順天府宛平縣人。清初政治人物。李昌垣于順治四年(1647年)中式丁亥科二甲第十九名進士。選庶吉士,因滿文不合格,被改外用。後官至侍讀學士。 張天植(清),字次先,號蘧林,浙江秀水(今浙江嘉興)人。順治六年(1649年)進士第三名(探花),爲翰林院編修。依附寧完我,官至禮部右侍郎。 胡在恪(清),號念蒿,清朝政治人物,湖廣江陵人。進士出身。順治五年(1648年)戊子科湖廣鄉試解元。順治十二年(1655年),登乙未科進士,歷任江西鹽道。 劉藻(1701-?),初名玉麟,字麟兆,山東巨野人。康熙四十年出生山東省巨野縣萬豐鎮。曾任觀城教諭。官四川通判。乾隆元年(1736年),山東巡撫岳浚推薦詔試博學鴻詞。累遷左僉都御史。特旨改名爲劉藻,字贏海,號蘇村。疏請停减圓明園工程。 許師六(清),江蘇江都人許承家,字師六,號來庵、獵微閣。他是康熙二十四年進士,著《獵微閣詩集》。 曹溶(1613-1685),字秋岳,一字潔躬,亦作鑒躬,號倦圃、鉏菜翁,浙江秀水(今嘉興)人。明崇禎十年進士,官御史。 畢自嚴(1569-1638),字景曾,號白陽老人,曾任明末戶部尚書,著有《石隱園藏稿》。“振衣閣”是其父畢自嚴的藏書處,他曾聘請文學家蒲松齡在他家擔任私塾先生30餘年。喜讀書,精于鑒賞,在南通州做官時便廣交名流,與江南名士陳維崧、孫枝蔚、杜淩、林茂之等結識,“夜夜名流滿高宴”。 方孝標(1617-?),原名玄成,字孝標,爲避康熙帝玄燁諱,以字行。安徽桐城人,清代政治人物。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生,清順治六年(1649年)進士。早年在雲南追隨吳三桂,三藩之亂前降清,曾任內弘文院侍讀學士,人稱方學士。方孝標撰寫《滇黔紀聞》,尊崇前明年號,戴名世著《南山集》時加以引用。 杜漺(1622-1685),字子濂,號湄村。山東省濟南府濱州人,清初官員。杜漺于清順治四年(1647年)中式丁亥科呂宮榜三甲進士。授直隸真定府(今正定市)推官,改禮科給事中。官至河南布政使司參政。工書法,有《湄村全集》。 孫廷銓(1613-1674),初名廷鉉,字枚先,山東益都(今山東博山)人。明崇禎十三年(1640)進士,降清後,官至兵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太子太保、少保、秘書院大學士,卒謚文定。著有《南征紀略》、《顔山雜記》、《漢史億》、《琴譜指法省文》等。 程光禋(清),清進士知石門縣事知縣(清順治浙江舉人)。 吳國龍(1616-1671),字玉騧,號亦岩。明末與長兄國鼎同榜為崇禎十六年(1643)進士,授戶部主事。入清後,任監察御史,禮科掌印給事中。全椒(今安徽省滁州市)人,乃吳敬梓的曾伯祖。 吳雯清(清),廣西潯州府推官,文林郎,行人司司副,前江南道監察御史。 王士祿(1626-1673),山東新城人,字子底,號西樵山人。順治九年進士,授萊州府教授,遷國子監助教,擢吏部考功員外郎。以故下獄半年,後得昭雪。 程邃(1605-1691),字穆倩,一字朽民,號垢區,又號垢道人,青溪朽民、野全道者、江東布衣,安徽歙縣人,明亡後移居楊州40年,詩書畫印皆精,長于金石考證,收藏甚富,作畫喜用枯筆,開創焦墨作畫先聲。釋 文:不審夜來胸氣何似,想當漸散,痢複斷末,江叔所患,竟聞,何同氣,故當難處,今故遣使往參往參,無委諮。叔藝韞多材,慈深善誨,藹夙奉趨庭之訓,早擅臨池之工,聞其比來復愛飛白,昨故戲操翰墨,聊以示藹,慚六文之麗則,異五際之芳詞,忽枉來書,談飾過實。顧惟菲跡,非敢當仁,披覽循環,祗以增愧。故斯表意,餘不多雲諮。使至,得所進枇杷子,良深慰悅。嘉果珍味,獨冠時新。今者梅炎藻夏,麥氣迎秋,香飄蘭阪之風,鏡轉桂巖之月,為善之暇,想足怡神。延望白雲,載深離緒,聊疏綠字,此不多申諮。使至辱書,知公所苦少可,慰意何言。不知信復更復何似,時氣漸冷,善將息也,所請景賢,公即宜留,聽追然後遣。今爲北邊動靜,奉敕即行,相去大近,信使非遙,實欣怉耳。遣無。李世民呈。昨日來體履,似漸可始,聞卿不佳,旦來何似,敕三五日來,漸望平復,所以不能相見,恐更勞發,敕。陳永陽王陳伯智帖。熱甚。汝習讀為勞,吾疾劣。遣不具,伯智疏。寒嚴,比氣力何似,僕疾劣甚,情想遇今信旨此不多。陳伯智疏。晉黃門郎王徽之帖。得信承嫂不減,憂灼寧復耳。吾便欲往,恐不見汝等。湖水泛漲。不然尋己往彼,故遣諸,知吾遠懷不激之等告。晉劉環帖。瓌之頓首,朱陽逺感閏知有患耿耿,知以自屈,恨不相見,力及不比望,瓌之。晉王坦之帖。坦之惶恐言,不知已興,謝郎論坦之事末。其意良不了者。苦今當詣公自陳願告坦之,惶恐言。晉王渙之書,渙之等白,不審二嫂常患,復何如,馳情倫直,宜等平安,計嫂倫奴已應在道,企遲適東五日動靜,最差速,始如復小勝,兾遂和耳,猶不寧餘上下,故常患反側,此悉佳渙之等白。晉王操之帖。操之等白,得識婢書慰意,知年光數問,可不不得,薑順消息懸心,操之頓首。晉中書令王恬帖。得示知足下,問吾故不差,殊劣劣力令,王恬白。宋特進王曇帖。昨服散差耳,然不過佳,請示所宜如更增劇恐難為力耳,未能令遣從有餘,念故耳,王曇首和南王羲之帖。七月一日羲之白,忽然秋月,但感歎,信反,得去月七日書,知足下故羸疾問,觸暑遠涉,憂卿不可言,吾故羸乏,力不一一,王羲之白。長素差不懸疾不大佳也,得敬像九易,故進近憂之源。漢張芝帖。知汝殊愁,且得還為佳也,冠軍暫暢釋,當不得極蹤,可恨吾病來,不辨行動,潛不可耳,終年經此,當議何理耶,且方有諸分張,不知此去復得一會,不講忘不忘,可恨汝還,當思更就理,所遊悉誰同,故數往虎丘不,此甚蕭索。 來 源:寸巢庵珍藏中國書畫 作者簡介:王鐸 明末清初大臣、書畫家。字覺斯,一字覺之。號十樵。孟津(今河南孟津)人日本人對王鐸的書法極其欣賞,還因此衍發成一派別,稱為“明清調”,他們把王鐸列為第一流的書法家,更提出了“後王(王鐸)勝先王(王羲之)”的看法。 王侯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 —王鐸臨晋唐諸家帖册 王鐸一生臨帖眾多,不同年齡段有不同形式呈現,而此冊足見其壯年神韻,長袖當舞,筆走龍蛇。落款見“己卯”,自言“王鐸年四十以上筆”,即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四十八歲正值壯年,手上筆下功夫精到,雖未至人書俱老,但亦已爐火純青,所書揮灑自如,任意縱橫,尺紙之間,如千里原野,一任馳騁。 本冊含十九開,其中含唐太宗帖、陳永陽王陳伯智帖、晉黃門郎王徽之帖、晉劉環帖、晉王坦之帖、晉王渙之書、晉王操之帖、宋特進王曇帖、王羲之帖、漢張芝帖等名帖,王鐸臨帖眾多,且扇面、冊頁類之臨帖,更尊古意,得古人氣格,甚至單字大小與所臨版本也相當,錢謙益就王鐸臨帖曾言「如燈取影,不失毫髮」,故而可見本冊中數帖與其名臨帖《瓊蕊廬帖》相近,可資對比。冊內藏印燦然,其中知名藏家見王廷寶、王士祿、程邃、曹溶等二十多人,可見其筆墨得鑑藏家文人書者後學甚贊。 內見同時期名人藏印,亦有可能是王鐸在現場創作,而有友人旁觀且鈐下藏印。而事後再從這些筆墨中再集裱成冊,最後一頁中,王鐸言為四十以上書,應是言明這些墨寶乃其四十歲以上不同時期所書。在一些特定的應酬場合中,圍觀的友人構成了獨特的環境,身臨其境,王鐸的表演情緒空前高漲,發揮出非凡的「造勢」才能,他通過對種種視覺元素的反差運用,製造強大的視覺衝擊力,以饜足觀眾對於作品形式的心理預期。 燦然朱印中可知不少名藏家王廷寶、王士祿、程邃、曹溶等二十多人,除名藏家外,更不乏同時代官場好友: 王廷寶 清代名藏家,康熙七年(1668) 王廷寶從吳其貞手上購入《剩山圖》等古畫二十四幅,合裝成册。 曹溶 (1613-1685),字秋岳,一字潔躬,亦作鑒躬,號倦圃、鉏菜翁,浙江秀水(今嘉興)人。明崇禎十年進士,官御史。 畢自嚴 (1569-1638),字景曾,號白陽老人,曾任明末戶部尚書,著有《石隱園藏稿》。“振衣閣”是其父畢自嚴的藏書處,他曾聘請文學家蒲松齡在他家擔任私塾先生30餘年。喜讀書,精于鑒賞,在南通州做官時便廣交名流,與江南名士陳維崧、孫枝蔚、杜淩、林茂之等結識,“夜夜名流滿高宴”。 王士祿(1626-1673)山東新城人,字子底,號西樵山人。順治九年進士,授萊州府教授,遷國子監助教,擢吏部考功員外郎。以故下獄半年,後得昭雪。 程邃(1605-1691) 字穆倩,一字朽民,號垢區,又號垢道人,青溪朽民、野全道者、江東布衣,安徽歙縣人,明亡後移居楊州40年,詩書畫印皆精,長于金石考證,收藏甚富,作畫喜用枯筆,開創焦墨作畫先聲。 王颺昌 清戊戌進士,山東高密人,康熙九年(1670)任清國子監漢司業。 劉體仁 (1617-1676),字公勇(原字爲左甬右戈),公恿、公勈,號蒲庵,明末潁川衛(今安徽阜陽阜南縣,明設潁川衛,衛所在今阜陽,隸屬河南都指揮使司,軍籍,世襲)人。 胡大定(清),清初平凉名門胡氏,父胡廷佐、胡大定皆出仕爲官,都官至五品,且其家與周邊名門大族多有姻親關係,尤其是與封疆大吏慕天顔家族兩代聯姻。清順治十五年(1658)進士,兵部員外郎,平凉人。 方亨咸(清),字吉偶、吉儒,號邵村、邵村,南京安慶府桐城縣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方拱乾之子、方玄成之弟、方章鉞之兄。順治丙戌舉人。順治四年,登進士,授刑部浙江清吏司員外郎、後升任刑部郎中,順治十五年,任陝西道監察御史。 方拱乾(1596-1666),名若策,字肅之,號坦庵,江南桐城縣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詩人、學者。 戴玉縉 (清),福建道監察御史。 吳正治(1618-1691) 字當世,號賡庵,湖廣武昌府江夏縣(今湖北省武漢市)人,籍貫南直隸徽州府休寧縣,清朝大臣。順治六年(1649年)進士,爲翰林院編修。歷任道員、按察使、工部侍郎、刑部侍郎、兵部侍郎、禮部尚書。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十月,爲武英殿大學士,作爲《重修清太祖實錄》《三朝聖訓》《大清會典》《大清一統志》《平定三逆方略》總裁官。 李昌垣(清) 字長文,順天府宛平縣人。清初政治人物。李昌垣于順治四年(1647年)中式丁亥科二甲第十九名進士。選庶吉士,因滿文不合格,被改外用。後官至侍讀學士。 張天植(清) 字次先,號蘧林,浙江秀水(今浙江嘉興)人。 順治六年(1649年)進士第三名(探花),爲翰林院編修。依附寧完我,官至禮部右侍郎。 胡在恪(清) 號念蒿,清朝政治人物,湖廣江陵人。進士出身。 順治五年(1648年)戊子科湖廣鄉試解元。順治十二年(1655年),登乙未科進士,歷任江西鹽道。 劉藻(1701-?)初名玉麟,字麟兆,山東巨野人。康熙四十年出生山東省巨野縣萬豐鎮。曾任觀城教諭。官四川通判。乾隆元年(1736年),山東巡撫岳浚推薦詔試博學鴻詞。累遷左僉都御史。特旨改名爲劉藻,字贏海,號蘇村。疏請停减圓明園工程。 許師六(清),江蘇江都人許承家,字師六,號來庵、獵微閣。他是康熙二十四年進士,著《獵微閣詩集》。 方孝標(1617-?),原名玄成,字孝標,爲避康熙帝玄燁諱,以字行。安徽桐城人,清代政治人物。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生,清順治六年(1649年)進士。早年在雲南追隨吳三桂,三藩之亂前降清,曾任內弘文院侍讀學士,人稱方學士。方孝標撰寫《滇黔紀聞》,尊崇前明年號,戴名世著《南山集》時加以引用。 杜漺(1622-1685) 字子濂,號湄村。山東省濟南府濱州人,清初官員。杜漺于清順治四年(1647年)中式丁亥科呂宮榜三甲進士。授直隸真定府(今正定市)推官,改禮科給事中。官至河南布政使司參政。工書法,有《湄村全集》。 孫廷銓(1613-1674) 初名廷鉉,字枚先,山東益都(今山東博山)人。明崇禎十三年(1640)進士,降清後,官至兵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太子太保、少保、秘書院大學士,卒謚文定。著有《南征紀略》、《顔山雜記》、《漢史億》、《琴譜指法省文》等。 程光禋(清),清進士知石門縣事知縣(清順治浙江舉人)。 吳國龍(1616-1671) 字玉騧,號亦岩。明末與長兄國鼎同榜為崇禎十六年(1643)進士,授戶部主事。入清後,任監察御史,禮科掌印給事中。全椒(今安徽省滁州市)人,乃吳敬梓的曾伯祖。 吳雯清(清),廣西潯州府推官,文林郎,行人司司副,前江南道監察御史。 在正統史冊上,王鐸在其中雖乏讚美字眼。雖沒有“青史”的讚美,“青史”卻無法阻止同時代人對王鐸墨跡的熱愛——王鐸同年代文人宋起鳳,於《稗說》卷二《胡叟祛狐》一節記善祛狐之市井老叟,亦欲“乞孟津王公扇頭一詩爲玩”;王鐸友人彭而述嘗為他《擬山園選集》作序,亦曾記之“四十年來,薦紳士大夫罘罳綺疏無先生一字,則以為其人鄙不足道。” 孟津王公墨跡,人人視為珍襲重寶,不惜重金求之,甚至被視為身份象徵,沒有收藏一件便是“鄙不足道”之人。至現當代,啓功曾以倪雲林贊王蒙之句“王侯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實是當之無愧。1981年10月,村上三島帶領衆多弟子前往王鐸故居朝聖,在此前的日本,從清代至民國期間,早已存在眾多的王鐸墨蹟崇拜者,這就是王鐸墨蹟流傳到日本的數量極多的原因,對於王鐸之書,近代東瀛書壇曾有“後王(鐸)勝前王(羲之)”之說。正是這樣的背景下,此冊被王鐸的愛好者們迎來了東瀛。 幾經流轉,是冊墨寶最終流傳至日本。被日本當代名藏家寸巢庵所寶藏,寸巢庵小川忠壽先生,不但是當代有名的中國美術收藏家,同時也是在日業內有名的古茶道具鑑定家,東京美術俱樂部前理事。在當代中日書畫鑒藏史上,寸巢庵是一位不容忽視的人物,其中國書畫收藏不僅數量大、品種多,更是多精良之作。他獨具慧眼,善於鑑定研究,其眼光獲得了海內外收藏家及學界、業界的高度評價。更是熱衷於中日文化交流今日能再次出現,堪可言為藏界之樂事。
Preview:
2022年3月15日-3月16日
Address:
东京中央拍卖香港有限公司
Start time: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You will be qualified after paid the deposit!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for this session.
Bidding for buyers is available,
please call us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Our hot line is400-010-3636 !
This session is a live auction,
available for online bidding and reserved bid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