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0128 傅抱石 蜀山寻胜 设色纸本 立轴
Viewed 679 Frequency
Pre-bid 0 Frequency
Name
Size
Description
Translation provided by Youdao
138×46.5 cm. 54 3/8×18 1/4 in. 约5.8平尺
题识:重庆西郊金刚坡下写,新喻傅抱石。
钤印:抱石之印、乙酉、踪迹大化
著录:《傅抱石年谱》(增订本补编)P164,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出版。
出版:《金刚坡下 傅抱石》P97,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9年。
元气淋漓——
傅抱石《蜀山寻胜图》读记
1939年4月,傅抱石跟随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辗转来到重庆金刚坡,不久接受中央大学师范学院之邀重新执掌中国美术史教席,过起了平凡而宁静的生活。教学之余,他默默无闻地开始了自己的绘画实践。
面对草木葱茏的蜀地风光,蛰居于巴山渝水间的傅抱石将山水画改革的方向从传统的“线”转至“面”的形式突破,所谓“散锋笔法”便在“外师造化”与“中得心源”的心手相印中应运而生了。
“着眼于山水画的发展史,四川是最可忆念的一个地方。……画山水的在四川若没有感动,实在辜负了四川的山水……以金刚坡为中心周围数十里我常跑的地方,确是好景说不尽。一草一木,一丘一壑,随处都是画人的粉本。烟笼雾锁,苍茫雄奇,这境界是沉缅于东南的人所没有、所不敢有的。”
几年间,他以草木为邻,以山水为伴。表现金刚坡下、成渝道上的秀美景色,反映巴山蜀水的情景意趣,“着重表现山岳的变化多姿、林木繁茂又可见山骨嶙峋的地质特征”,成了山水画创作的主题。他一方面继承宋画的宏伟章法,另一方面取法元人的水墨逸趣,结合山形、山脉的分坡走向,皴擦、勾斫、渲染并施,使水、墨、彩在快速驾驭下有机地融为一体。
1942年10月,傅抱石在重庆夫子池励志社举办了较大规模的个人画展,开启了自己艺术之路的里程碑。伴随着《夏山图》《万竿烟雨》《潇潇暮雨》等一大批作品的诞生,傅氏山水画风格正式形成,并几达炉火纯青之境。后来,他在成都、重庆举办数次个展或联展,声名日隆。
当时,傅抱石坚信中国绘画思想的主流不外乎两条:一是假笔墨以写胸中之所有,二是用为陶咏性情的工具。他锲而不舍地宣扬遗民画家的人品和节操,一再强调中国画“雄浑”“朴茂”,始终如一地坚持高古博雅的艺术方向,抒写强烈的时代精神,力求奔放生动,使笔与墨融合、墨与色融合,令画面生发出雄浑的意味及飞扬的气势。
1945年的某天,傅抱石惨淡经营,创作完成了《蜀山寻胜图》。《蜀山寻胜图》以竖长条幅全景式构图,满纸山林烟云,大块结构文章,形成了铺天盖地的磅礡气势。远景山脉连绵苍莽,似有似无,隐隐有渐无穷之势;中景层层叠叠,云雾缥缈,施以多层渲染,贯穿于山峦之间,幽深阔远,风光无限,右侧山石间缀以点点水泉,隐约透着山岚光蔼;近景以破笔濡墨写出丛林,繁密深沉,恣肆苍茫,然处处透气,林下风来,幽林间高士行吟,前者着灰袍,长笄簪发,面长飘须,作笼手回身欲语,后者穿白袍,腰扎丝绦,神情与前者相呼应,红衣童子随后,持杖垂首而行,且走且停,悠闲自得,似乎陶醉于山林秀色之中。显然,傅抱石长于表现苍茫迷离的意境,皴擦、勾斫、渲染并施,以气取势,变化万端;又喜在层峦叠嶂中以浓墨破笔点写丛林茂树,密密匝匝,形成一种雄浑华滋的气象。这里,他一如既往地纵笔挥扫,或提或按,或湿或干,顺来逆往,以墨线为主勾勒峰峦峻崖的山石肌理,申明阴阳,挽结虚实,真实表现出大山的体、面、光线和空间感,用淡花青和淡赭的交融铺陈出蜀山的雄奇绮丽,墨彩沉郁,到处滚动并张扬着一种生动的气韵。
因此,《蜀山寻胜图》可视为傅抱石山水画成熟的典型之作,标志着散锋、扫笔的表现手法和充满磅礴诗意的“抱石皴”山水样式的确立。大面积飞白式的扫笔以极快的速度、更加洒落自由的节奏变化,绝去矫饰斧凿之迹,不仅丰富了笔墨质地,也完好地存现了山石的巍峨磅礴之势和朦胧浸润之韵。大片的墨彩,飞动的线条,孕育着无限生机。当然,这种节奏感源于傅抱石作画的状态:
“当含毫命素水墨淋漓的一刹那,什么是笔,什么是纸,乃至一切都会辨不清。这不是神话,《庄子》外篇记的宋画史‘解衣盘礴’也不是神话。”
无疑,他综合运用写、涂、抹、推、拉、压、簇、转、扫等笔法,毛涩披离,铺天盖地。一切尽在一任自然之中,既于烟雨迷漫间随云起伏,又于峰峦参差下百转千回,浓墨处浓黑而透亮,淡墨处秀逸而朦胧,单纯处见纷繁,细微处见变化,构成一部水、墨、色融合跌宕的交响乐,妙不可言。
众所周知,傅抱石创作往往讲究“大胆落墨,小心收拾”,在大气势、大气象之外善于微妙的细部收拾,如泉口的处理、云烟的烘染,尤其是点景人物的描绘,十分精到,恰到好处。这里,他对人物神态、衣着处理表现过人,能细腻地再现人物的精神气质。山林间,高士行吟乃画眼所在,或拢袖回首,或举目前行,皆以细线勾成,谨严精工,衣冠飘飘,神采毕肖,极具画龙点睛之妙,以致乱头粗服的画面跌宕生姿,具有一种对比的趣味。而且,他还有效地利用高光、疏密、虚实等对比之法完成了气氛的烘托、意境的营造,氤氲之中灵光乍现。正如他在《壬午画展自序》中所说:
“我对于画面造形的美,是颇喜欢那在乱头粗服之中,并不缺少谨严精细的。乱头粗服,不能成自恬静的氛围,而谨严精细,则非放纵的笔墨所可达成,二者相和,适得其中。我画山水,是充分利用两种不同的笔墨的对比,极力使画面‘动’起来的,云峰树石,若想纵恣苍莽,那么人物屋宇,就必定精细整饬。根据中国画的传统论,我是往往喜欢山水、云物用元以下的技法,而人物、宫观、道具,则在南宋以上。”
这些人物,使大气磅礴的画面充分活跃起来,洋溢着浓郁的魏晋气息!顾恺之的高古、石涛的淋漓与傅抱石的激情,在一片山色树景之间完全融合在一起了。于是,傅抱石完全实现了笔墨与图式的现代性转化的双向突破。
古人云:“画是无声诗,诗是无声画。”如果说,诗词表现的是凝练、含蓄、抽象的画意,那么,画家就是用画笔将古代诗词的内容和意境,以可视的绘画艺术元素充分地表达出来,使蕴涵的画意更加丰富和具象。傅抱石喜欢以唐诗宋词入画,巧心营造,以凝练的图像程式铺陈画面,以精湛的笔墨语言再现诗意,达到了画中物象与诗文情致交融之境。由此观之,《蜀山寻胜图》便成了他契合古人心灵、实现诗画互动、抒发历史感怀的方式。他心摹手追,何为诗人?何为画家?在水墨交融间难分难解!
至今,人们仍惊叹于金刚坡时期的傅抱石何以在极短时间内迅速完成了风格的定型,尽管研究者们做出了多种解释,似乎仍无法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但是,人们普遍相信,对传统的潜心研究和对巴山渝水的感悟,将傅抱石的绘画创作引向成熟。蜀地大山往往遍布松林和竹丛,一片空潆润融风光,间或露出一些深褐色的岩石,山风一吹,松涛的哗哗声伴着近处竹林的飒飒声,无论阴晴明灭,还是晨昏夕映,皆万般动人。如遇下雨,那满山沟壑顿成泉瀑的世界,风声、雨声、水声,如同交响乐一般;如遇云雾,山色朦胧,忽隐忽现,松林、竹丛掩映于云雾之中,宛如仙境一般。一旦晴空皓月,山树、小径、房屋隐匿于夜色,黑影憧憧,一轮明月洒下淡淡银辉,一派宁静的山野景象,足以引来无限遐想。晚年,他承认自己皴法的形成受到了四川风景、地貌的启发:
“我作画所用皴法是多年在四川山岳写生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我着重表现山岳的变化多姿,林木繁茂又可见山骨嶙峋的地质特征。当然皴法还应与“点”“染”结合起来,才能取得画面完美的效果。皴法的用笔要自然,顺笔成章,切忌堆砌做作,死板地勾斫。用墨要注意墨色的韵律、变化,要虚实相生而成天趣。皴法的处理必须注意山石的自然情趣和笔墨效果。”
再观《蜀山寻胜图》,所谓“林木繁茂”“山骨嶙峋”“点染结合”“虚实相生”等诸要素在画面中都一一得以充分体现,真可谓“恰似铁画银钩,柔韧遒劲,既痛快淋漓,又含蓄微妙”。
因此,《蜀山寻胜图》也是傅抱石悉心经营的结果,与《夏山图》《万竿烟雨》《潇潇暮雨》一起构成了傅家山水风格成熟的完整序列,见证了其山水画革新的重要成果,理所当然地成为金刚坡时期山水画的重要代表作。
如欲竞投本件拍品,敬请与本公司提前联系,办理特殊号牌方可竞买。
请各位买家于拍卖前自行检查拍品的保存状态,并对您的竞买行为负责。拍卖标的物不是一般商品,不支持七天无理由退货。图录中未说明的拍品保存状态,并不表示此件拍品没有缺陷或瑕疵。如有需要请向工作人员索取状态报告。
Preview:
2022年8月9日-10日
Address:
广州越秀国际会议中心(广州市越秀区流花路119号)
Start time: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You will be qualified after paid the deposit!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for this session.
Bidding for buyers is available,
please call us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Our hot line is400-010-3636 !
This session is a live auction,
available for online bidding and reserved bid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