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2703 A WHITE JADE RETICULATED ARCHER’S RING, SHEWESTERN HAN DYNAS...
Viewed 629 Frequency
Pre-bid 0 Frequency
Name
Size
Description
Translation provided by Youdao
細節 西漢 白玉流雲紋韘形珮2 3/4 in. (6.1 cm.) long, box 來源 德馨書屋舊藏,1996年購於香港 業務規定来源1: 河北滿城縣陵山中山靖王妻竇綰墓出土一件相似的玉韘(圖一),同樣陰刻流雲紋,兩側透雕紋飾,惟器形較修長,著錄於《中國出土玉器全集 -1- 北京、天津、河北》,北京,2005年,頁192。来源2: 韘形珮關於「韘」,《詩經.衛風‧芄蘭》有個故事:「芄蘭之葉,童子佩 韘。雖則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帶悸兮。」意思是小孩子拿芄蘭的葉子當作韘佩戴,雖然很像韘,難道我看不出來嗎? 因為雖然外表是佩韘的樣子,但垂下來的帶子擺來擺去,沒有韘的重量,一看就知道是假的。西漢初年研究《詩經》的著作 《毛傳》就說:「韘,玦也。能射御則佩韘。」就是說有力量能拉弓射箭的成人才會佩韘。 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玉器中,即有「韘形器」 (圖一)的出現,器形為筒狀,下部平整,上端呈斜面式,中空, 可套入(左、右手不拘)拇指。正面雕琢獸面紋,巨角如牛,雙耳後貼,方眼,無鼻,雙眼下各鑽一孔用以穿繩,背面有一橫向凹槽,可納弓弦。韘形器的用法,是先套於拇指上,並將繩繫於手腕以防脫落,然後利用凹槽扣弦張弓,純粹做為射箭的實用器。春秋期的韘形器仍屬於實用型,直到戰國早期,才出現了一件 傳世品<玉鳳鳥紋韘>(圖二,現藏於北京故宮),是一件不能套指,不具實用功能僅供佩戴裝飾用途的「韘形珮」。隨著「韘 形器」的實用功能漸漸削弱,戰國晚期至西漢早期的玉韘,逐漸失去鈎弦功能,形狀也從筒狀或環狀盾型走向扁平化,演變為裝飾佩戴功能的「韘形珮」。 西漢早期的玉韘,承襲了戰國晚期的遺風,但仍有若干變化。 一是原用以鉤弦的柄狀凸翼,多被鏤雕美化成出廓的鳳鳥形, 看似實用的韘形器,實則已漸失扣弦射箭的基本功能,過渡為裝飾用玉的韘形珮。二是出廓的凸飾已演化成左右的附耳狀, 造型多變,如左右兩隻變形鳳鳥與等長卻不對稱的設計。三是用於裝飾的韘形珮,主要的用途為佩戴,所以形態趨於扁平、 中孔漸小、紋飾考究華麗。 到了西漢中期,幾乎不見實用的韘形器,作為裝飾用玉的韘形珮廣為風行。形制上除扁薄片狀的發展外,在主體兩側(出廓)凸飾的造型更加多變誇張,而且出現新款式,如河北定縣西漢墓出土的一件韘形珮(圖三),上下高8釐米、寬3.5釐米,形體為趨於狹長的扁薄片狀。出廓的凸飾,鏤雕口銜綬帶的長尾鳳鳥, 依偎於高聳的竹木旁。此器特色有二,一是原分為兩側而各自獨立的凸飾已相互連結成單一構圖,環繞分布於主體;二是中孔不但口徑趨小,而且呈現橢圓,配合整體狹長形態,具有美化整 體的設計巧思。這兩個特色,在同時期各地墓葬出土玉韘中也常見到。 進入漢代晚期,韘形珮也有幾個共同特點。其一,器身趨向狹長形狀發展,孔徑多數因而趨小,偶見略大者,且其圓孔也傾於橢圓的變化。其二,左右兩側出廓的凸飾異常發達,甚至誇張式的包圍於主體周邊。其三,由於美化的需求,兩側出廓的龍、虎或鳥獸紋,形態顯得格外修長蜿蜒,或與襯附的雲海紋飾纏繞, 生動活潑又凝厚洗練,具有明顯的時代風采。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You will be qualified after paid the deposit!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for this session.
Bidding for buyers is available,
please call us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Our hot line is400-010-3636 !
This session is a live auction,
available for online bidding and reserved bidding